乳癌基因陰性或陽性 攸關癒後效果 |
【中時健康 王國強/台北報導】2010.01.08 |
「三陰性的乳癌患者預後差、存活期短!?」乳癌基因中,若賀爾蒙接受體(ER)、黃體素接受體(PR)和人類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HER2)皆呈現陰性,與同期的乳癌患者相比,三陰性的乳癌較易於治療後早期復發,存活率較短,預後也較差。 高雄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葉名焮表示,早期醫學上尚未了解此三種接受體不同的乳癌病患有何差別,後來經由乳癌基因解碼發現,三個接受體陰性的乳癌,細胞分化程度差,易於治療後早期復發,存活率較短,再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標靶藥物可針對三陰性的乳癌做控制,因此預後的惡性度高,較難以控制。臨床上只能依賴傳統的化學治療。 一般較年輕的患者(約40歲)、家族遺傳(BRCA-1的基因突變)的乳癌患者,常常是屬三陰性的乳癌;此外,癌細胞長的較快、淋巴腺轉移較多的乳癌也有可能是三陰性乳癌的高危險群。葉名焮進一步指出,通常一般乳癌在局部復發的比例較低,如賀爾蒙陽性的患者,遠端復發明顯更低,在控制上較不會有問題,而三陰性的癌細胞轉移的速度都很快,在遠端復發或轉移的比例較高,如骨頭和肺轉移,在治療上較為困難。一旦復發之後,大部份都需化學治療,一般初期仍以順鉑、小紅莓和紫杉醇等做控制,另外也有許多研究結果顯示,溫諾平、截瘤達或新生血管抑制劑等,在三陰性乳癌的效果都不錯。 葉名焮表示,就臨床經驗,一名人類上皮生長因子接受體為陽性的乳癌患者,治療後發現癌細胞轉移到肝臟,接受標靶治療後癌症控制相當好,一年半後在對側乳房又再次發現腫瘤,而原先的人類上皮生長接受體陽性已經消失,此時的切片結果卻出現三陰性,由於患者早期已使用過所有藥物,因而產生抗藥性,直到將溫諾平與截瘤達合併後,腫瘤才得以控制,目前已使用一年多,相較於肝臟轉移的患者一年僅有5成的存活時間,該名患者確實有相當不錯的反應。 根據統計,目前三陰性佔所有乳癌患者中約15%,估計每年會有1千5百個患者皆為三陰性,而三陰性乳癌患者若在術後2-3年,如果無復發或轉移的情況,之後復發或轉移的機率就大大降低,不過若賀爾蒙為陽性的患者,在術後7-8年仍會有復發的機率,因此都需再繼續做基因檢查,看是否有突變的情況發生。 |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5&id=9103 |
看得懂的乳癌篩檢報告 簡單分六類 |
【中時健康 楊格非/台北報導】 2010.09.03 |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第一位,為了減少乳癌對於女性健康的威脅,衛生署提供免費篩檢,不過,許多民眾反映,對於結果,有看但沒有懂。為此,台北市聯合醫院將報告簡略分為六大類,避免受檢者過度恐慌。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這是面對乳癌的不二法門。國民健康局針對乳癌好發年齡層及高危險群女性,提供免費的乳房X光攝影或乳房超音波篩檢,並由檢查單位將報告寄送到民眾家中。 但許多民眾收到報告後,看得霧煞煞。胸部出現小鈣化點,這是良性的纖維囊腫,還是惡性的種瘤。需要回診,接受進一步篩檢嗎?種種的疑問,讓人擔心到睡不著。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洪碩徽指出,民眾應對自我乳房狀況有正確認知,才能看懂乳房檢查報告,以免過度恐慌,白白擔心一場。 美國放射科醫學會 (ACR)公佈一套乳房影像報告系統 (BI-RADS),將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核磁共振的檢查結果標準化,建立起醫師間及醫師與受檢者間的共識。 目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寄給民眾的報告就是根據這套系統,針對受檢者的乳房影像進行分類,檢查結果共分六類,第1類為無異常發現、第2類為良性發現、第3類為可能良性的發現、第4類為可疑異常需考慮病理化驗、第5類為高度疑似惡性腫瘤、第0類時需附加其他影像檢查再評估。 當檢查報告為第1、2、3類時,民眾可先放心,但仍要記得定期追蹤。如果是0、4、5的結果,就要接受進一步檢查。 當影像檢查結果判定為可疑異常時,就應該接受腫瘤切片或腫瘤切除手術,進行組織的病理化驗。目前有先進的影像導引技術,可在局部麻醉下,以微創手術方式,精準取得腫瘤標本,病理化驗結果才能做為進一步治療或追蹤檢查依據。 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核磁共振各有其優、缺點,單一項的乳房檢查有時無法確定病灶嚴重性。結合兩種乳房影像技術,可以提昇檢查準確性,也能避免不必要的手術。 洪碩徽提醒,當民眾發現乳房檢查報告為異常時,並不表示已經得到乳癌。但應提高警覺,經由乳房專科醫師診療,確認病灶嚴重度,應請儘速就醫。 |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5&id=115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