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唐氏症兒童早期療育之原則—由良好的動作模式開始




2005/12/18 14:14





 


一、前言:


  唐氏症是一種被醫學界十分了解的染色體異常症,在早期療育的領域裡,也是多有經驗。一般總是依循著個案自我之發展時間表,給予足夠之刺激、訓練、醫療與教育。


其實,因為唐氏症患者之特殊生理狀況,在最初的動作發展常會出現許多較特有的動作模式,因而影響許多動作功能發展之速率,同時也因為動作回饋的相異,而使得對外界探索的能力發展與一般期望質不同,因而影響了認知發展。


 


二、唐氏症兒童常見的發展問題:


1.    肌肉張力低:


唐寶寶在嬰兒時期就很容易被查覺她/他的肌肉張力呈現較低的現象。當你抱起唐氏症嬰兒時,你會發現她/他很軟;你將她/他仰躺放下時,頭會轉向一邊、雙臂會掉放在平面上、雙腿往兩側攤開。這些都是因為肌肉張低所致。


 


2.    關節較鬆:


主要是連結骨頭的肌腱較鬆垮,於髖關節處尤其明顯易見。當唐氏症嬰兒仰躺時,雙髖關節與膝關節常呈現屈曲,而雙膝分開外展得厲害。


 


3.    肌肉力量差:


因為肌肉張力低,肌肉使用較不易,意願自然較低,練習必然不足,肌肉力量當然不足。但也因為這個原因,當唐寶寶為了達到某個功能目的時,常常會使用不當的代償動作,例如在站立時會用膝蓋後頂來支撐身體的直立,如此一來用力方式不對、肌肉力量沒好好練到、下肢易呈現僵直不靈活的狀況。


 


4.    本體覺、前庭覺與觸覺較遲鈍:


普遍說來,肌肉張力較低的孩子前庭覺與觸覺反應較差,肌肉力量差的孩子的本體覺也不佳。如次一來就會表現出較不俐落且專注力較差的現象。


 


三、原則設定的基礎理論與目的:


最簡單也最有效率的早期療育基本精神,在於儘早杜絕不良動作模式(最好不讓它出現),並提供足夠的正確經驗與練習


所以對唐寶寶來說,所有會因為低張而自然演發的動作模式應完全避免,例如由趴劈腿坐起、圓背且下巴前突而致嘴易張開且舌外露…,就應以正確模式取代,例如由側坐起來、坐在小椅子上或用手撐來協助良好擺位…;也需提供足夠之觸覺、前庭與本體覺之活動經驗,以彌低張個案常欠缺的整合能力。


其實,當唐寶寶在前六個月的發展中,如果完全未出現低張寶寶常用之動作習慣,其肌肉狀況與用力習慣皆可使後面的發展順利、正確且快速許多,爬行與走路的發展年齡也可趨近正常。


 


 


四、唐氏症兒童早期療育之主要原則(例) 


    由出生後的頭一、兩個月,就應盡量避免不當擺位出現、鼓勵主動參與並使用正確的肌肉控制與動作模式。並應使用家長易懂的語言解釋,協助達成成效,舉例如下:


 


































 



常見不良動作模式



不良影響


(對家長的解釋)



良好動作模式



仰躺



頭側一邊、雙腳外展、雙臂外攤放在兩側(呈「大」字型)



大退內側肌腱易被拉鬆、拉長,如此一來,腿部用力將呈現不對稱,下肢載重較困難,對四點爬與走路將有極大的影響



可提供頭部稍許的支撐物,雙腿亦可使用具彈性的固定帶鬆鬆的協助限制外展的範圍



趴臥



成青蛙狀(雙腿攤在身體兩側)



下肢的垂直載重困難



可改採側躺姿



翻身



頭、手、或腿「掉」在後方



動作的韻律感與協調度會難拿捏,動作完成會有困難



利用玩具吸引個案,使雙手與頭部能呈趨於中線的姿勢



由躺坐起



頭手無法配合穩定或撐住,常先翻成趴姿,再以劈腿方式將身體由趴直接往後坐起



雖然較方便且穩定,但是依樣會使大腿內側肌腱被拉鬆、拉長



鼓勵並協助使用側撐姿勢坐起



坐於平面


(協助下)



雙手不撐、圓背、頸部過度後仰、嘴開



 



協助固定孩子的髖部,以盤腿姿或側坐姿較佳,將其重心放到他自己的雙手掌與地面接觸、載重;利用玩具或口頭提醒,盡量使其收下巴、閉唇



 


 


五、結論


因為孩子沒有了特殊錯誤動作模式之經驗,使得唐寶寶的發展與學習順著一般兒童的發展途徑,因此後半的發展(爬行、站起、行走、跑跳)的狀況良好許多,認知學習的速度亦有提升,情緒行為也較易掌控或制約。


藉由一連串的逐項整理,以提供家長與老師共同執行,協助唐氏症幼兒不用在同一段發展過程中迂迴改進,而是直接由良好動作模式為基準的日常功能操作來促使孩童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發展,也就是可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全面的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維希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